雖然不能將自己歸納為內向的人,但過去的確有點怕生。走在路上不習慣和陌生人四目交接,更不用說主動和不熟的人交談。但最近卻感受到,在英國留學與旅居美國的三年間,自己改變許多……
出國前,總不習慣和陌生人「裝熟」;但於旅美後,發現「裝熟」的社交方式是當地的一種生活習慣,在餐館不時看到陌生的兩桌客人打起招呼甚至聊起天來。幾週前我和老爺去看一場網球公開賽,身邊坐了一位年近七旬的美國爺爺,他望著我們的午餐飯糰便開起了話夾子……「你們的飯糰看起來真是美味!」接著開始和老爺聊起網球、開車和旅行,從觀賽的下午一直聊到離別前的日落時分。爺爺嘴甜又幽默,猜我只有十六歲(實際年齡的一半嗎?)懷疑老爺是誘拐少女(偶爾聽聽這種似是而非的美式阿諛也不錯,平日在家聽太多實話很氣餒),甚至還問我媽是否單身(可以介紹給他)。平時一週要打四次網球的熱血爺爺,最後和老爺互留了電話,約下次來UCLA一起打球,還介紹我們許多洛杉磯的「私房景點」,例如跳騷莎舞的好去處。沒想到,看球賽的同時也認識了一位跨齡球友。
另一次我參加一個瑜珈活動,在樹蔭下席地而坐時,身旁一位青春洋溢的女孩正吃著肉桂蛋糕。當我將眼神望向她時,女孩大方地將手中的另一半蛋糕遞給我吃。雖然不習慣接受陌生人的食物,但當下我接受了她的好意。
初至異鄉,不像在台灣有從小累積起的人脈,交友圈幾乎是歸零重新開始。改變交友習慣,遠比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中更有難度,因此很容易在出國後選擇固定的小型交友圈(例如英國班上同學中即有「形影不離二人組」),或者出國後反而依賴台灣的朋友(也許認為認識當地的新朋友太費力)。而我則是在成為旅居異鄉成為陪讀,人際圈大幅縮限後,才真正體驗到改變交友習慣的重要性。若是不採取主動認識新朋友的態度,可能直到離開美國的一天,仍然沒有任何新的交友經驗,而這也很容易發生。 於是我慢慢嘗試培養一種更開放的社交能力與不怕生的勇氣,不論是旅遊中和其他旅客聊天、搭計程車時和司機聊天、講笑話逗老爺的同學,或和社區的各國太太交流,都是一種練習。從各種互動中,才能夠真正感受到美國和各國文化的風情。也許,僅僅是主動和陌生人寒暄幾句,就能開啟一段友好的關係(當然也需要時間觀察)。但若未花心力接觸新的人,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一段關係的可能性。改變習慣需要一些主動與努力,但相信若常提醒自己更加珍惜在異鄉認識新朋友的機會,一種心境的轉變,就能讓在國外的日子更加精彩!
本文由辣椒夫人授權合法刊登 本文章同步刊登於:英x遊誌 http://english.talk.tw